东风螺(东风螺怎么做好吃)
请问这种螺的学名是什么?
1、这种螺被称为花螺,其正式的学名是东风螺。东风螺因其生长环境和外观特征而得名。它主要分布在亚洲东南部的海域,尤其在中国南方的沿海地区广泛分布。东风螺的身体结构特殊,外壳呈螺旋形,颜色多变,通常为棕色或灰色,有时带有淡黄色斑点。它的壳体较厚,有利于抵御外界环境的冲击。
2、学名:山坑螺。广泛分布于中国南岭山脉,广西全境,越南北部。这种只是山坑螺的一种。称作“鬼螺”据我了解只在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这一带。广西大部分地区称作“纽螺”。在江华县城所在地——沱江镇,分别有东西两个方向的河流汇入沱江,当地人一般就称作河东,河西。
3、水泡蛾螺(学名:Buccinum pemphigum)主要分布于中国大陆的潮间带至水深50米的海域。 这种海螺的足部特征与鲍鱼相似,口感也相近,因而俗称假鲍鱼或老婆脚。 在烹饪水泡蛾螺时,可选择烫熟后取出螺肉凉拌,或带壳进行酱爆,亦可直接用清水加少许食盐煮食。
4、水泡蛾螺(学名:Buccinum pemphigum)主要分布于中国大陆,常栖息在潮间带至水深50米。这种海螺的足长得像鲍鱼的足,口感也类似于鲍鱼,因此被称为假鲍鱼或老婆脚。在烹饪水泡蛾螺时,可以选择将其稍微烫一下后取出螺肉凉拌,或者带壳酱爆,也可以用清水加少许食盐煮一下直接食用。
5、疣荔枝螺,学名为Thais clavigera Kuster,也有“辣玻螺”、“辣螺”的俗称,属于腹足纲、新腹足目的骨螺科。这种螺是一种广温性的底栖贝类,主要栖息于潮间带的岩石缝隙中,是中国沿海常见的食用品种之一。疣荔枝螺在中国沿海广泛分布,尤其在黄海和渤海的数量较多,这些区域的水质环境适宜其生长繁殖。
6、香螺(学名:Neptunea cumingi Crosse)又名响螺、金丝螺。贝壳近菱形,壳质较坚硬,高134毫米,宽77毫米。螺层约7层,缝合线明显。主要分布于中国辽宁(海洋岛,大连), 山东(蓬莱, 长山八岛,烟台,威海,俚岛,东楮岛)等地。
东风螺病害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一是每天要及时捞出侧卧在沙面上的螺或死螺进行无害化处理。针对发病池要做到专人管理,工具专用,定期做好养殖场相关区域和工具的消毒工作。二是未发病区域的螺要经常拌饵投喂一些提高免疫力或预防的药物,发现有病螺出现要及时停料。
预防措施:在病害流行季到来之前,使用EM菌、利生素等药剂进行全池泼洒。也可以用板兰根、金银花、弧菌速消等药物进行杀菌。管理要点:用药期间停止投食。加大换水量,保持水质清洁。通过以上养殖技术和病害防治要点,可以有效提高东风螺的养殖效率和成活率,降低病害发生率。
病害防治 东风螺爆发性病害的发生具有季节性和条件性,在病害流行季到来之前,使用EM菌、利生素等药剂进行全池泼洒,或者用板兰根、金银花、弧菌速消等药物杀菌,用药期间停止投食,加大换水量。
养殖方法 生长条件控制:东风螺喜阴怕光,应提供夜间活动觅食的环境。适宜海区盐度为19~30°,水温为15~31℃,pH值在8~8之间。注意气温、水温、水质的变化,避免剧烈波动导致应激反应。放养规格与准备:选择0.8厘米以上的活力强螺苗,投放密度为1200~1500粒/㎡。
保持增氧机运行,确保水体溶氧量充足。注意事项: 环境因子稳定:避免pH值、水温等环境因子波动过大,以免出现吃料慢、消化不良等应激现象。 巡池观察:坚持早、中、晚巡池,观察东风螺的吃料状况,及时调整投饵率。
东风螺的典故
东风螺在广东俗称“花螺”、“海猪螺”和 “南风螺”。其肉质鲜美、酥脆爽口,是国内外市场十分畅销的优质海产贝类。我国的主要种类有方斑东风螺、泥东风螺和台湾东风螺三种。东风螺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开发前景的海产养殖良种之一,己在东南沿海为养殖者接受并逐步形成生产规模。南海水产研究所2000-2002年在广东沿海开展了东风螺人工育苗养殖科研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