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兆麟(吴兆麟 浙江大学)
吴兆麟生平简介
吴兆麟(1882—1942)字畏三,湖北鄂城人。他于十六岁投身武昌新军工程营,随后考入工程营随营学堂及工程专门学校学习。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吴兆麟加入革命团体日知会。次年,他再次考入参谋学堂,毕业后担任第八镇工程营左队队官。
民国时期,吴兆麟在1912年1月9日担任北伐第一军总司令,随后在1月13日成为鄂军参谋总长。他后被调往北京,同年9月,北京政府授予他陆军上将及勋二位,并颁发大绶嘉禾章与文虎章。一度担任北京将军府将军一职。
吴兆麟,字畏三,号宽元,谱名锡敏,鄂城(今鄂州市)葛店岳陂村吴家畈人。他出身农耕之家,父亲以种菜为生。在16岁时,他进入武昌工程营当兵,次年考取随营将校讲习所。在1900年,他考入工程营代表。到了1905年,他参加“日知会”,担任该会干事及工程营代表。
年10月10日夜,武昌城内爆发了大规模的新军起义。吴兆麟,当时在楚望台当值的左队队官,因起义士兵群龙无首,被推举为临时总指挥。吴兆麟平时颇得军心,面对危机,他以不得滥杀和服从命令两事立下约法,并迅速作出军事部署。
军政府成立,吴兆麟任谋略处谋略,第一协统领、参谋部副部长、部长。黄兴来鄂后,吴兆麟陪同到汉阳、汉口布防,帮助办理军中一切事宜。汉阳失守,黄兴去沪,战时总司令职先由蒋诩武代理。蒋、吴共筹武昌防守事宜,不久,黎元洪潜走葛店,武昌危城,全靠吴兆麟支撑,战时总司令一职,遂由吴一人担任。
吴兆麟,1882年出生于鄂城葛店,16岁便投身军旅,1905年加入“日知会”,成为革命的种子。1909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湖北参谋学堂。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封建统治腐朽,革命的火种在吴兆麟心中点燃,他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并肩作战,共同筹备起义。起义计划周密,但意外总在不经意间发生。
吴兆麟吴兆麟生平事迹:武昌起义
1、月17日,黎元洪被举为大元帅,任命吴兆麟为鄂军参谋总长兼第五镇统制。吴兆麟在武昌起义中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力,为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2、年,被公推为“武昌辛亥首义同志会理事会”主席。倡导修筑武昌首义公园。晚年时,因对国家事务感到失望,与日知会旧友张纯一等人皈依佛法,倡导“治即国治”、“心安即国安”的理念。此外,吴兆麟还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元勋之一,时任武昌起义新军的临时总指挥,并把黎元洪推上了武昌起义领导人的位置。
3、吴兆麟在清朝晚期的生平事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出身与早期经历:吴兆麟出身于农耕之家,父亲以种菜为生。他16岁时进入武昌工程营当兵,次年考取随营将校讲习所,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军事与学术成就:1900年,他考入工程营代表,进一步提升了在军队中的地位。
4、吴兆麟(1882—1942)字畏三,湖北鄂城人。他于十六岁投身武昌新军工程营,随后考入工程营随营学堂及工程专门学校学习。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吴兆麟加入革命团体日知会。次年,他再次考入参谋学堂,毕业后担任第八镇工程营左队队官。
5、吴兆麟,字畏三,号宽元,谱名锡敏,鄂城(今鄂州市)葛店岳陂村吴家畈人。他出身农耕之家,父亲以种菜为生。在16岁时,他进入武昌工程营当兵,次年考取随营将校讲习所。在1900年,他考入工程营代表。到了1905年,他参加“日知会”,担任该会干事及工程营代表。
6、经一夜激战,攻下督署,11日清晨,革命军占领武昌全城。当日中午,在咨议局召集联席会议,商讨组织军政府,起义者自认声望不足服从,欲推原协统黎元洪为都督,黎不允,后经吴兆麟以总指挥身份提议公举黎为都督,汤化龙为民政总参长。军政府成立,吴兆麟任谋略处谋略,第一协统领、参谋部副部长、部长。
吴兆麟简介
吴兆麟(1882—1942)字畏三,湖北鄂城人。他于十六岁投身武昌新军工程营,随后考入工程营随营学堂及工程专门学校学习。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吴兆麟加入革命团体日知会。次年,他再次考入参谋学堂,毕业后担任第八镇工程营左队队官。
吴兆麟,男,1947年诞生,于1970年毕业于大连海运学院(现为大连海事大学)的航海系船舶驾驶专业,是一位教授级别的学者,同时担任博士生导师。多年来,他全心投入海上船舶避碰、海上交通工程、海上交通安全管理以及航海教育等领域,致力于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研究生培养和社会咨询服务。
民信闸简介吴兆麟(公元1882年~1942),字畏三,号宽元,谱名锡敏。鄂州市葛店岳陂村宗国岭人。1911年参加武昌起义。当辛亥革命的第一-在第八镇工程第八营打响时,各队纷纷而起响应,并公推吴兆麟担任革命军临时总指挥。
《船舶避碰与海上安全研究》作者简介如下:基本信息:吴兆麟,大连海事大学前任校长,现任教授及博士生导师,是航海科学技术、海上交通安全管理和高级航海教育等领域的杰出学者。教育与科研经历:长期致力于教学工作,培养了众多研究生,并积极参与技术咨询服务,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吴兆麟吴兆麟生平事迹:清朝晚期
吴兆麟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元勋之一,时任武昌起义新军的临时总指挥。他在起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是推举黎元洪为武昌起义领导人的主要人物之一。对清朝末期军事的影响:吴兆麟在军事生涯中不仅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还在军事教育和兵书编纂方面有所建树。他的贡献对清朝末期的军事发展和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后来的军事变革奠定了基础。
吴兆麟在清朝晚期的军事生涯中,不仅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而且在军事教育和兵书编纂方面也有所建树,对清朝末期的军事发展和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吴兆麟(1882—1942)字畏三,湖北鄂城人。他于十六岁投身武昌新军工程营,随后考入工程营随营学堂及工程专门学校学习。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吴兆麟加入革命团体日知会。次年,他再次考入参谋学堂,毕业后担任第八镇工程营左队队官。
吴兆麟面对山河破碎,国难当头,心情悲愤难抑,哮喘病加剧,于1942年10月17日饮恨而逝。重庆国民政府明令褒扬并予公葬。
年10月10日夜,武昌城内爆发了大规模的新军起义。吴兆麟,当时在楚望台当值的左队队官,因起义士兵群龙无首,被推举为临时总指挥。吴兆麟平时颇得军心,面对危机,他以不得滥杀和服从命令两事立下约法,并迅速作出军事部署。
半个多世纪后,吴兆麟纪念馆在鄂州落成,纪念这位曾经的总指挥。纪念馆中,除了孙中山、康有为等名人的题字与吴兆麟的生平事迹,几乎找不到他的遗物。但他留下的“民信闸”依然在使用,造福百姓。修建水利、纪念起义、安置伤残军人,他用四万大洋的退役金,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
吴兆麟吴兆麟生平事迹:民国期间
民国时期,吴兆麟在1912年1月9日担任北伐第一军总司令,随后在1月13日成为鄂军参谋总长。他后被调往北京,同年9月,北京政府授予他陆军上将及勋二位,并颁发大绶嘉禾章与文虎章。一度担任北京将军府将军一职。
年吴兆麟被公举为“武昌辛亥首义同志会理事会”主席,并倡修武昌首义公园。晚年失望于国事,与日知会旧友张纯一等皈依佛法,倡“治即国治”、“心安即国安”之说。 抗日战争时期,武汉沦陷,吴兆麟因素患哮喘,困居武汉读经自遣。
年10月10日夜,武昌城内爆发了大规模的新军起义。吴兆麟,当时在楚望台当值的左队队官,因起义士兵群龙无首,被推举为临时总指挥。吴兆麟平时颇得军心,面对危机,他以不得滥杀和服从命令两事立下约法,并迅速作出军事部署。
南北议和时,吴兆麟出任民军战时总司令,筹划北伐。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他任大元帅府参谋总长。后调北京,被授陆军中将,成为湖北将军团的首要,并担任首义同志会理事会主席。不久后,他退出政治,致力于社会事业,曾督修樊口大堤等水利工程,捐资修建武昌首义公园。晚年,他潜心佛法。
吴兆麟:1882年出生,湖北鄂城(今鄂州市)人,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元勋之一。1911年10月10日夜,武昌城新军起义,他在楚望台军械库当值,被起义士兵推为临时总指挥,部署指挥部队进攻湖广督署,占领武昌。湖北军政府成立后,他担任参谋部部长等职。南北议和时,出任民军战时总司令。
民信闸简介吴兆麟(公元1882年~1942),字畏三,号宽元,谱名锡敏。鄂州市葛店岳陂村宗国岭人。1911年参加武昌起义。当辛亥革命的第一-在第八镇工程第八营打响时,各队纷纷而起响应,并公推吴兆麟担任革命军临时总指挥。
吴兆麟墓人物
1、吴兆麟,字宽元,号畏三,生于1882年,逝于1942年,湖北武昌(现称鄂州)葛店岳陂人。1899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北陆军第八镇工程营随营学堂,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1905年,他加入了日知会,积极参与进步组织的活动。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吴兆麟担任起义部队临时总指挥,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
2、伏虎山烈士墓群中安葬着不少著名历史人物,包括刘公、孙武、吴兆麟、蓝天蔚、蔡济民、刘静庵等六位辛亥革命烈士及抗日英雄郝梦龄,中共一大代表李汉俊也长眠于此。上述墓群都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3、当天晚上7点左右,城外第二十一混成协辎重营党人燃火发难。8点左右,城内第八镇工程营士兵程正瀛打响首义第一枪,熊秉坤率领党人起事,占领楚望 *** 械库,推举队官吴兆麟为临时总指挥,组织进攻总督府等军政机关。经过一夜激战,革命党人占领武昌全城,湖广总督瑞澄逃往楚豫舰,提督张彪率领残部退守汉口刘家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