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旅生活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前沿资讯 > 正文

前沿资讯

祖大寿(祖大寿后人)

admin2025-08-18 08:00:09前沿资讯5
历史上祖大寿为何会投降清朝?之后他去了哪里1、投降原因:弹尽粮绝:1641年,皇太极再次派军围困锦州城,祖大寿在城内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坚持了一年多的时间,最终因无法继续抵抗而选择投降。为求自保:

历史上祖大寿为何会投降清朝?之后他去了哪里

1、投降原因: 弹尽粮绝:1641年,皇太极再次派军围困锦州城,祖大寿在城内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坚持了一年多的时间,最终因无法继续抵抗而选择投降。 为求自保:祖大寿深知崇祯皇帝猜忌心重,自己作为曾投降清朝又返回的人,一旦回京很可能会被崇祯皇帝杀害,因此他选择投降清朝以求自保。

2、祖大寿投降清朝的原因主要是出于自保,他之后被皇太极安排闲居,在1656年病逝。投降原因:崇祯皇帝的猜忌:崇祯皇帝对大臣的猜忌之心非常强,祖大寿曾投降清朝,回到明朝后虽然崇祯没有立即处罚他,但升官的行为只是稳住祖大寿的权宜之计。崇祯后来三次召祖大寿回京,显然有除掉他的意图。

3、一是皇太极知道,祖大寿就算投降了又反叛,但是不会对自己构成太大的威胁,不可能为明朝卖力。道理很简单,崇祯皇帝不是一个大肚量的人,所有想反叛他的,崇祯皇帝都绝对会不留情面。他对大臣的猜忌之心是非常强的,袁崇焕仅仅是把毛文龙杀了,他就担心袁崇焕拥兵自重,以至于把袁崇焕骗到北京去杀掉。

4、因为祖大寿存在两次背弃所侍奉的君主,两次向皇太极投降,但是,在第一次向皇太极投降后,利用皇太极对他的信任,再次叛逃。祖大寿的两次投降不仅失去了明朝皇帝的信任,也丢失了皇太极对他的信任。因皇太极对祖祖大寿持怀疑,致使祖大寿在获得官职后遭受监视,并难以有作为。

5、祖大寿最后选择投降清朝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军事困境:首次诈降:1631年,皇太极率清军包围大凌河城,祖大寿在城内弹尽粮绝、城外无援的情况下,为了保存实力,选择了诈降。这是他在绝境中的权宜之计,目的是寻找机会逃脱并继续抵抗。

6、祖大寿投降清朝的原因: 粮绝援尽:祖大寿在锦州被围困一年多,粮草断绝,城中甚至出现杀人相食的情况,他已经到了绝境,无奈之下选择投降。 第一次诈降失败后的无奈:祖大寿在大凌河之战中曾诈降,但逃回锦州后并未践约,继续抗击清军。然而,在松锦大战中,他再次面临绝境,不得不真降。

为什么祖大寿在历史上的名声不错?

1、清朝编明史,把祖大寿列为贰臣,这是统治阶级为了稳固统治的需要。君不好好待臣,却要臣以死效忠,这不符合人性。站在臣的角度看,站在要饿死的城中人的角度看,祖大寿投降没错。

2、但是从历史记载上看,虽然祖大寿本人没有投靠清朝,但是祖家的很多后辈,包括他的几个儿子都在清朝任职高官。在客观上形成了在明朝、清朝“多头下注”的局面,也就是不管明胜还是清胜,祖家都不会受太多影响,仍可以继续保持在辽东的世家大族身份。

3、第一,祖大寿的两次降清都是在孤立无援,弹尽粮绝、发生人吃人的惨剧的条件下要求皇太极对天宣誓,不杀将吏兵民之后,才开城投降。在个人名节至上,视百姓如草芥的年代,祖大寿的对于百姓的体恤是难得的。崇祯四年,祖大寿奉孙承宗之命修大凌河城。

明末大将祖大寿一生都经历过什么?曾两次投降清朝

关于其两次投降清朝: 祖大寿在明朝末年曾两次投降清朝,第一次是诈降,目的是为了返回锦州继续抗击清军;第二次是在锦州被围、弹尽粮绝的情况下真降。皇太极对祖大寿的投降表示欢迎,并没有因为曾经的诈降而怪罪于他,反而给予了重用。

第一次投降清朝:1631年(崇祯四年),皇太极亲率大军包围大凌河城,祖大寿在城内粮尽援绝的情况下选择诈降。然而,他心系明朝,后来趁机逃回锦州,继续抗击清军。坚守锦州:在锦州被清军包围期间,祖大寿组织防御,坚守城池。尽管崇祯皇帝曾下令支援,但清军围点打援,导致锦州弹尽粮绝。

年(明崇祯十五年,清崇德七年)农历三月初,祖大寿在三月初八开城出降。由此,在明朝末年,祖大寿这位名将两次投降清朝。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皇太极这位皇帝,并没有因为祖大寿曾经诈降,而怪罪于他。换而言之,对于祖大寿这样的人才,皇太极还是希望可以多加利用。

首次投降与复归明朝:在崇祯四年,皇太极率大军包围大凌河城,祖大寿在城内粮尽弹绝的情况下投降清朝。然而,他后来觅机逃回锦州,继续为明朝效力,抵御清兵的入侵。再次投降清朝:崇祯十四年至崇祯十五年,清兵再次包围锦州城,长达一年之久。

祖大寿不信任崇祯帝加上皇太极礼遇他的家眷以及当时锦州城已经人饥相食的情势所迫,祖大寿才投降的。祖大寿,字复宇,明末清初辽东宁远(今辽宁兴城)人,吴三桂的舅舅,本来是明朝的将领,但后来投降清朝。崇祯元年,明朝崇祯帝任用袁崇焕督师辽东。

祖大寿(祖大寿后人)